创新潮涌黄河口⑥“渔+”生态 垦利区渔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22-08-31 14:51

【编者按】实干争春早,创新向未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东营市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虎力全开”奋勇争先。为展示各地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决心与干劲,大众网·海报新闻策划推出“创新潮涌黄河口”系列深度报道,聚焦东营市聚力创新发展的亮点举措。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乃馨 赵菲菲 见习记者 樊擎宇 东营报道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也是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么垦利是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创新与产业生态融合的呢?
 
依托地理优势,打造“智慧养殖”,赋能产业生态。先进的工厂化养殖基地、数字管控、自动化作业,这个深度融合了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循环水养殖的智慧渔业产业园位于垦利区东部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垦利农高区突出黄河口滨海生态循环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集合示范区。
  
智慧渔业产业园
 
高科技“当头”创新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项目围绕对虾工厂化养殖育苗、养成全产业链过程,实现工厂化养殖基地的数字化管控,解决对虾养殖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山东中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平介绍道。加强渔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渔业的引领和支撑。中朗现代渔业产业示范园项目于2021年1月落地垦利农高区智慧渔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期计划为36个月,项目建成后年生产鱼类600吨、海参1400吨、虾类750吨、鱼类苗种600万尾、海参苗种10万斤、虾类苗种1000000万尾。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上升,相较于猪、鸡等肉类产品,水产品因其具有高蛋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就水产品消费品种而言,海水养殖水产品消费方面则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其中名特优新品种产量明显增加。“我们这个项目主要生产刺参、南美白对虾及半滑舌鳎、大菱鲆、石斑鱼等名特优海水鱼类。”陈平介绍。据了解,该项目采用当前先进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技术工艺先进,极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更科学有序地利用渔业资源,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有效促进了节水减排、清洁生产、低碳循环、持续发展。
 
海马“助力”因地制宜寻新发展
 
随着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渔业已成为垦利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21年6月,海马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落地垦利农高区智慧渔业产业园。“本项目以年繁育生产200万尾大腹海马为产能目标,进行原水池、净水池、尾水生物净化和生物饵料培养池建设,良种繁育车间、生物饵料车间、成马养殖车间建设,智能化管控系统、循环水配套设施建设,饲料配置车间、消洗车间、冷藏库房和管理用房建设,场内道路建设等。”山东大振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峰介绍。

海马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基地
 
“背靠”黄河成为垦利区养殖行业巨大的动能。黄河及其它沟叉常年注入大量淡水,营养盐丰富,盐度季节变化大,浮游生物繁盛,有机质多,饵料丰富。“这里丰富的资源直接可以转化为海马养殖所需要的饲料。”金峰介绍道。
 
从原始农业时代的土地竞争到工业时代的机械科技竞争,到数字时代的数据赋能,数据已成为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农牧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介绍,海马的养殖采用节能减排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模式。车间采用全封闭管理的养殖模式做到生物防疫与外界隔离,利用尾水换热器和海水源热泵温控系统,保证海马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生长,结合多种工艺,保证养殖水体的洁净和稳定。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数据采集是由水质传感器不间断收集,通过算法实现全自动水质环境控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生产管理。海马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区的软环境,推动垦利区的经济发展。
 
科技“傍身”,因地制宜。如今,创新已成为激发垦利区“新”渔业的最强动力。